广东省软科学研究会欢迎您!

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>> 资讯动态 >>  媒体聚焦

资讯动态

关注“广东科技”

关注“广东软科学”

媒体聚焦

广东创新能力三连冠背后:企业创新挑大梁,基础研究补短板
时间:2020-02-25 10:14:28 点击:

转发:科技厅

几名戴着特殊手套的工人正在组装超级电容;一个被16等分的屏幕实时监控着无尘实验室里量子芯片的研制动态;看似平平无奇的黑色粉末将创造出续航能力极强的下一代动力电池……这些场景出现在经济大省广东,同时它也是科技创新大省。

  10月27日发布的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》(简称《报告》)显示,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一,并创下“三连冠”纪录。这是如何做到的,广东科创能力强在哪里,又有哪些不足?

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,得益于较高的市场化程度,广东企业创新活跃,舍得投入、敢于攻关,形成关键科创力量。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带来突出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,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应用产出,创新型产业发展快速。良好的营商环境、创新环境也是重要支撑。

  不过,广东科创也有劣势,最为突出的是基础研究、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。

 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,加大基础研究投入,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,以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
  近年广东也有意补短板,加快布局了一批大科学装置、高水平研发机构,大力强化源头创新并推动成果有效向产业转化,试图为创新发展“方程”寻找更优解法。

  随着广东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更高层次,浅层创新、二次创新已无法继续满足,加强原始创新早已势在必行。-甘俊 摄

 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全国第一

 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,几乎所有东西都带着眼睛,也极为智能,如刷脸门锁、空间扫描仪、智能厨房等,这都是AI3D感知技术的现实应用。

 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,正加快万物互联智能世界的到来,各界均在积极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。作为较早的探索者,奥比中光已在行业中举足轻重,申请3D感知专利达570件,比肩苹果、微软,位列世界前三,其中3D结构光专利申请数量更是全球第一。

  这也直接带动了广东在一些领域的创新和领先,奥比中光副总裁孔博说,该企业此前支撑广东某手机厂商推出安卓首款搭载3D摄像头智能手机,就引领了整个行业。同时,还为全国80%以上机器人提供3D摄像头,也为惠普、博世创新产品提供重要技术。

  广东强劲的科创能力正是构筑在无数这样的企业之上。上述《报告》显示,广东企业创新得分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,并与总体创新能力得分一样是“三连冠”。

 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海涛说,近年广东着力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,包括推出落实系列支持政策,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。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.5万家,全国第一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,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连续两年增长超过80%。

  企业创新优势突出,更灵活高效、敢闯敢试,广东企业更具“四高”特征:研发投入水平高、研发产出能力高、创新合作水平高、新产品开发能力高。以奥比中光为例,成立仅6年便掌握3D感知全栈式技术实力,推出多代产品,获得全球2000多家客户。这背后是大手笔投入,该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达 70%,其中硕博以上员工占比达33%。

  处于市场一线,使得企业更善于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有效创新。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瞄准3C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,专门研制轻量级工业机器人,取得不错成效。该企业市场总监梁锦棠说:“我们将控制系统嵌入式集成到机器人里面的创新做法,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,也给整个行业不小启发,现在正进一步攻坚控制器小型化。”

  李群自动化所在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,目前已聚集超过50家机器人或智能硬件企业,逐步成为国内智能制造创新高地之一。

  如何孕育更多创新企业?这是近年广东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,关键举措之一是提升孵化能力。

  郑海涛说,目前广东科技企业孵化器989家、众创空间868家,位列全国首位,累计毕业1.7万家企业、超过3.1万家在孵,这也是广东创新环境全国领先的重要因素。

  华南新材料创新园便是代表,这是广州首家龙头企业创办的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,累计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121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145家、上市企业3家。园区总经理刘崇孝说,这是以创新方法服务创新的结果,软环境对创新异常重要。“我们尽可能提供服务,包括把人才拉到园区供企业挑选。现在园区全满了,还有一批企业在排队。”

  原始创新如何补短板

  不过,广东科创能力也存在短板。

  《报告》指出,尽管2019年广东知识创造得分排位较2018年有所上升,但仍落后于北京和江苏,并且在具体得分上差距较大,广东为47.16,作为第一名的北京高达74.4。

  广东省科技厅的分析认为,这与广东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有密切关系,导致科研论文产出不足,这一重要指标仅在全国排名第17位,成为广东知识创造能力最大短板。

  官方数据进一步显示,当前广东的基础研究经费占R&D经费总量比重约为4.3%,远低于北京的14.7%,政府研发投入、发表国际论文数均不足北京的1/3,广东全省建有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、2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,也仅为北京的1/4和1/3。

  多位观察人士分析,广东没有北京、上海大量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云集的优势,同时过去发展中有限的研发投入更多偏向技术端和产业端,导致对基础研究投入不够。

  随着广东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更高层次,浅层创新、二次创新已无法继续满足,加强原始创新早已势在必行。

  为此,近年广东加大了基础研究投入力度,积极推进高水平理工大学、省实验室、大科学装置、高水平研究院、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工程建设,提升原始创新能力,增强创新发展后劲。 尽管创新能力提升过程漫长,但广东一些举措已初现成效。

  作为一所高起点、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,南方科技大学在创办至今的短短几年间就已汇聚了27名院士、数百名高端人才,并建起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6个,包括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,科研能力、服务创新不断增强,高水平科研成果也开始持续产出。

  以该校的深港微电子学院为例,院长于洪宇说,学院立足于深圳产业、市场以及其它优势,整合粤港澳大湾区资源,正加快探索解决集成电路若干核心技术问题。

  “南科大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。”南科大代理副校长赵予生表示,南科大与深圳的重大战略布局、产业发展形成紧密互动关系。

  在东莞,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,瞄准结构材料、功能材料以及新概念材料等方向全力推进科研创新。2018年成立以来,该实验室共发表文章75篇以上,包括4篇Nature正刊文章等国际一流期刊文章。

  该实验室副主任张广宇说,按照“前沿基础研究-应用基础研究-产业技术研究-产业转化”全链条研究模式,实验室既要解决前沿问题也支撑引领产业变化。目前,该实验室已引进了18个高水平团队,以产业化为导向开展实验研究。

  作为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,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表示,该研究院将源头技术导入后,便会集中精力进行产品开发,推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。

  如今,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全省已经有219家,员工总数超过4.24万人,逐步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同时,广东近年先后布局了3批10家省实验室,除上述材料实验室,还涉及再生医学与健康、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、海洋科学与工程等领域。